陈皮红豆沙求情寄

年轻的心一直在旅行

@mimi剑雨秋霜

mimi剑雨秋霜:

《地平线下》长评

原野       2017218日记事


清晨5点,刚回国还没有倒过来的时差让我没有用到闹钟。看时间还早,半闭着眼睛摸到PAD打开,熟悉的订阅栏里,《地平线下》更新的标志如过往的300多个日夜一样,带来一天最初期愿得偿的欣喜。

只是居然是【全文完】

预料之内,算不上什么意外;心中却陡然空落着一份茫然,在神经迟钝的清晨木木地撞过来。

 

北京西站,G653次高铁将在7:57分开车,行驶一个小时20分钟后,到达石家庄。

车辆启动的时候,早春的阳光刚刚映出地平线;地面上河北南部举世闻名的雾霾还未消散,那晨光便淡淡地斜照,为远远近近的村镇田野笼上最后的迷蒙。

因着家族中有两位抗日烈士的缘故,三年前,几位走动密切的亲友共同成为了关爱抗日老兵公益基金的志愿者。基金中有个项目叫做定向资助,就是寻求稳定的资助人出资,每月为指定的老兵发放500元生活补助。一年6000元,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;不过大家一起来做,就相对容易坚持下来。

今年94岁的刘自勖老人,是我们定向资助的第二位老兵爷爷,资助期即将满一年。

还记得第一位老兵张爷爷归队时的伤痛和震惊----由于老人的低调和我们的忙碌,相交数载却未谋一面实在是不能弥补的遗憾。所以,有些事情,真的不能等待。

 

高铁很准,我们到达老人家时也和预估的时间差不多。这是个老小区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,外墙早已斑驳;也没什么公共空间,各色私家车横七竖八停着。但是居民们热情而友好,一路问着楼号寻过来,带路的大姐遥遥一指:“就那儿!哎,他们在呢!”

我们抬眼望去,隔着窄窄的小马路,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,已经翘首等待了不知多久。

 

那一瞬间,忽然很想哭。很想很想。

所幸,刘老的身体比我们预想的康健得多,本以为九旬老人应该有的衰弱和迟缓,在爷爷身上竟是半点皆无。他拒绝了搀扶,步伐稳健地引我们上楼,开灯、倒水的动作轻快自如,连嗓门都是洪亮清晰,中气十足。

老人86岁的老伴说,“他身体比我还好!”老人的儿子说:“我爸除了耳背,什么毛病没有。”

陈旧的露出海绵的沙发,少见的古老的笨重电视机,没有装修的水泥地面,还有大搪瓷盘子里混放在一起的糖果瓜子----老人的生活起居很显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,但是屋内干净整洁,东西杂而不乱,一家人的脸上是满足和幸福的笑容。

真是太好了呀。

 

我们的话题自然少不了抗战。

手机和相机还有笔记本都在静静地工作着,老人的叙述平静详实,只有提到鬼子烧杀抢掠时,语调才陡然拔高,那份愤怒和痛苦历经七十余年分毫不减。

我们聆听并记录----除了适时地探访与陪伴,抢救性地保存历史亲历者的叙述,也是作为志愿者应该认真对待的职责之一。

刘自勖:河北井陉县人氏,1923年5月出生,1938年15岁时投身河北民军抗日。那时,华北大平原上抗日浪潮风起云涌,抗日武装数量惊人,比较著名的就有河北各地民军和回民支队等等。1943年,识文断字的刘老进入黄埔军校一分校深造,后毕业于十八期步科。随后,在委员长“一寸山河一寸血、十万青年十万军”的号召下进入青年军206师,再编入大名鼎鼎的新六军62师,官至上尉副营长。

 采光并不太好的小两居内,刘老缓缓讲述着那些烽烟往事。恍然间,半个多世纪前的浴血拼杀枪林弹雨如在眼前。老人的眼睛是亮的,手势有力、语调铿锵,有那么几个片段,他仿佛白发变青丝,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拿着一杆鸟铳,嘎达撅一下填一颗子弹、眼馋着鬼子机关枪的青春少年。

 

再次乘上高铁的时候已经是下午,我们谢绝了老人让我们留个便饭的邀请,同去的几个孩子给了爷爷一个深深的告别吻。老人在分别时的握手依旧稳定有力,而我们在这又一次的粗糙和力量中与真实的历史紧密相连。

驶出石家庄站,车速轻易突破了300公里。阳光已经明亮灿烂得该是他原本的样子,窗外是冬末春初苍黄一片的阡陌田畴。这就是沃野数百里的华北大平原了,当年浸透了鲜血、充满着抗争的中华家园、炎黄故土。

家族中的两位烈士曾经转战过这里,但是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更多的细节;刘老参加的最初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,手握着鸟铳的少年克服了最初的恐惧,冲锋在一次次响起的军号声中;《故人长绝》里的阿诚和明楼就重逢在这里吧?第一百零一次的坚持之后,他们终于在划过大平原的火车上拥抱在一起;还有,《地平线下》那个规划许久、却终未实现的梦想也要途经这里吧?带着自己的爱人吃一顿正宗的炙子烤肉,该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接近那个美丽的终点吧?

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

 

入夜,手机里的各个微信群开始活跃起来:母亲絮叨着下周去医院的安排;谈工作的同事在为周末的打扰抱歉;而乐乎上的写手群则因为又一位重量级大神的加入而欢呼不已----

细密,琐碎,繁杂,寻常。

这就是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的、平凡的幸福吧。

手上还能回忆起刘老苍劲的力度,脑海中是经历了岁月沧桑后那张温暖的笑脸。

还有,那片原野。

那片阳光下的原野。

地平线遥远模糊,苍黄萧瑟的田畴中不时掠过一个个绿色的方块,有的地方稀疏,有的却颇为密集。同行的亲友中有低声说是返青的冬小麦:“今天是雨水,到时令了。”

 

是啊,雨水。

万物复苏,生机萌发。

就像每一个春夏秋冬会如约而至,每一次国难族危,也会有无数楼诚、无数刘老这样的仁人志士,“捧一篑以塞溃川,挽杯水以浇烈焰”,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今天的日常。

四时有序,

日月轮回,

巍巍中华,

生生不息。

还是那句话:唯今,只恨未生逢其时,不得为英雄引马执鞭。

 

 

 

谨以此文,为清和太太 @清和润夏 《地平线下》正文完结贺;并再次致敬我大爱的几部作品和他们的作者: @何惜一行书 《故人长绝》、 @柴临 《孤红》, @inthemidst 《地平线下时间线》, @顾清辞Kai 《系列科普贴》。

最后,祝福刘老和所有的抗日老兵们身体健康、晚年幸福!请放心,你们当年拼搏奋斗的一切,我们会好好守护,珍若生命。

评论(2)
热度(301)

© 陈皮红豆沙求情寄 | Powered by LOFTER